根据认证目的和监管范围,电池认证可分为三大类,覆盖从 “能否进入市场” 到 “是否符合环保要求” 的全链条:
认证类型 | 核心目标 | 覆盖范围 | 典型认证示例 |
---|
市场准入认证 | 确保产品符合目标市场的安全 / 技术强制标准,是进入市场的 “通行证” | 电气安全、机械安全、热安全、电磁兼容(EMC) | 中国 CCC、欧盟 CE(LVD/EMC)美国 UL 1642 |
环保合规认证 | 限制电池中有害物质(如重金属、有毒化学物质),减少环境危害 | 材料成分、废弃物回收、碳足迹 | 欧盟 RoHS、中国 RoHS欧盟 REACH |
性能 / 自愿认证 | 证明电池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优势(如续航、快充、低温适应性),提升市场竞争力 | 容量、循环寿命、快充效率、低温放电性能 | 中国 CQC 自愿认证德国 TÜV 性能认证 |
不同市场的认证体系差异较大,以下梳理主流国家 / 地区的强制认证(市场准入必备)和关键要求:
中国对电池类产品实行 “安全强制认证 + 环保强制管控” 双体系,核心覆盖便携式二次电池(如手机电池、笔记本电池)、动力电池(如新能源汽车电池)等。
① CCC 认证(强制性产品认证)
便携式电池:GB 31241-2014《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》(最核心标准,覆盖过充、过放、短路、挤压、高温等 12 项安全测试);
动力电池:GB 38031-2021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(新增 “热扩散测试”,要求电池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、不爆炸,给乘客逃生时间);
储能电池:GB/T 36276-2021《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》(侧重循环寿命、高低温性能)。
适用产品:单体电池、电池组(含便携式电子设备用电池、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等)。
核心标准:
认证流程:申请→送样检测(由 CNAS 认可实验室执行)→工厂检查→获证→年度监督(确保生产一致性)。
关键注意点:2023 年起,动力电池正式纳入 CCC 认证范围,未获证产品不得在中国市场销售 / 进口。
② 中国 RoHS(环保强制管控)
适用范围:所有电子电气产品用电池(含一次电池、二次电池)。
管控物质:限制铅(Pb)、汞(Hg)、镉(Cd)、六价铬(Cr⁶⁺)、多溴联苯(PBBs)、多溴二苯醚(PBDEs)6 项有害物质,其中镉的限值最严格(≤100ppm)。
合规要求:需提交有害物质检测报告,部分企业需完成 “自我声明” 并公示。
欧盟对电池的监管以 “安全 + 环保 + 回收” 为核心,2023 年生效的《新电池法规》(Regulation (EU) 2023/1542)进一步升级了要求,覆盖全生命周期。
① CE 认证(市场准入强制)
LVD 低电压指令(2014/35/EU):针对电池的电气安全,如额定电压、绝缘电阻、防触电设计,适用标准 EN 62133(便携式锂电池安全)、EN IEC 62660(动力电池安全);
EMC 电磁兼容指令(2014/30/EU):确保电池工作时不产生电磁干扰,也不受外界干扰,适用标准 EN 61000(电磁兼容测试)。
核心指令:
认证特点:采用 “自我声明 + 第三方检测” 模式,企业可委托欧盟公告机构(如 TÜV 莱茵、SGS)检测,获证后粘贴 CE 标志即可进入欧盟 27 国市场。
② RoHS 2.0(环保强制)
③ 新电池法规(2023 年生效,核心升级点)
强制要求碳足迹声明:动力电池、工业电池需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报告,并标注碳强度;
强制可拆卸 / 可回收设计:消费者可自行拆卸电池(如手机电池),且电池材料回收率需达标(锂回收率≥80%);
禁止进口 “非法采矿原料电池”:电池中钴、锂等关键原料需来自合规矿山,需提供供应链溯源证明。
美国无联邦层面的 “强制电池认证”,但行业安全标准(UL) 和州级环保法规(加州 65) 是市场准入的核心门槛,部分产品还需符合电磁兼容要求(FCC)。
① UL 认证(自愿性,但市场强制需求)
UL 1642:锂离子单体电池安全标准(测试项目:过充、短路、挤压、冲击);
UL 2054:家用及商用电池组安全标准(新增 “过放保护”“温度循环测试”);
UL 2580: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标准(覆盖热失控、振动、浸水测试)。
美国消费者、零售商(如亚马逊)普遍要求电池通过 UL 认证,核心标准包括:
认证流程:由 UL 实验室直接检测,获证后需接受 UL 的工厂定期审查,确保产品一致性。
② FCC ID(电磁兼容要求)
③ 加州 65 号提案(环保管控)
日本:PSE 认证(强制性),适用标准 JIS C 8714(锂电池安全),分 “特定电气用品”(如动力电池,需第三方检测)和 “非特定电气用品”(如手机电池,自我声明即可);同时需符合《家电回收法》,要求电池可回收。
韩国:KC 认证(强制性),适用标准 KS C IEC 62133(锂电池安全),需通过韩国 KTL、KTR 等实验室检测,获证后粘贴 KC 标志。
印度:BIS 认证(强制性),2022 年起锂电池纳入 BIS 强制范围,适用标准 IS 16653(便携式锂电池),需在印度本地设立代理人,完成工厂检查。
认证标准的时效性:标准更新频繁(如中国 GB 38031、欧盟新电池法规),企业需提前跟踪目标市场的标准变化,避免产品因标准过期被拒。
产品分类的准确性:不同类型电池(一次电池 / 二次电池、便携式 / 动力电池)的认证要求差异极大,需先明确产品归类(如 “充电宝” 属于 “便携式电池组”,需符合 GB 31241)。
检测实验室的资质:需选择目标市场认可的实验室(如中国 CNAS 实验室、欧盟公告机构、美国 UL 实验室),非认可实验室的报告无效。
工厂一致性管控:认证通过后,生产环节需严格遵循认证时的工艺和材料,否则可能因 “产品与检测样品不一致” 被撤销证书(如欧盟 CE 的 “市场抽查”、中国 CCC 的 “年度监督”)。
环保与回收要求:近年来全球对电池的 “全生命周期合规” 要求提升(如欧盟碳足迹、中国电池回收编码),企业需从设计阶段融入环保理念(如使用无钴材料、易拆解结构)。